知史爱党
知史爱国
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
在20世纪和21世纪的交汇期,在决定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党中央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
确定经济体制改革
目标与基本框架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全会指出,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雪蛤素的功效与作用禁忌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
按照党的十四大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党中央推动国有企业改革进入转换机制、制度创新阶段。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财政、金融和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推出重大改革举措。一是实行分税制改革。1993年12月,《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正式出台,进一步细化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财权划分、税收返还、配套改革等政策。二是助国有企业脱困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到2000年底,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目标基本实现。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这标志着我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实现了从试点到正式体制机制的形成。三是推行金融体制改革。1994年国务院决定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加强中央银行的职能,实行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分开及汇率并轨,逐步建立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四是建立职工社会保障体系。20世纪90年代中期,党中央把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作为重要任务,启动了以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养老保险建立了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养老保险费的新机制。1999年发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标志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1998年《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雪蛤素价格表保险制度的决定》颁布,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覆盖城镇所有单位及其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为实现跨世纪发展
提供重要保障
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既明确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又回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政治、思想和组织上为我国实现跨世纪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推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既明确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又回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政治、思想和组织上为我国实现跨世纪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推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大会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三个方面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主要经验的总结。
(二)规划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党的十五大在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目标即将实现之际,提出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即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社会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对我国跨世纪发展作出的重大部署,明确了我国经济发展、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和两岸交流扩大。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19日,中葡两国政府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过程中大陆和台湾的关系也逐渐朝着增进交流、和平统一的方向发展,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1991年12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在北京成立。1992年11月达成“九二共识”。
(四)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五大明确,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依法治国方略指导下,全国人大在规范市场主体、确立市场规则和维护市场秩序、完善宏观调控方面、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振兴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规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为等方面进行了诸多立法,国家立法进入快车道。与此同时,司法改革也取得重要进展,相继出台相关立法文件,进一步推动了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进程。
(五)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党的十四大将机构改革、精兵简政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任务,并将其作为深化经济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经过1993年和1998年两轮机构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框架初步确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得到理顺,政府职能有了明显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等立法,标志着我国重大事项听证制度的确立,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和科学化水平显著提升。
(六)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1993年10月1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开始正式施行,这是我国人事制度改革和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机关新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基本确立。2000年至2004年期间,党中央根据形势发展,先后颁布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多部法规文件。
(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994年8月,党中央先后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雪蛤素软膏作用的若干意见》。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部署。
实施三大国家发展战略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整体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以粗放经营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观,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还有待解决,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增大。面对这一形势,党中央及时制定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等国家发展战略,有力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形成对外开放新态势
党的十五大后,中国的对外开放由南到北、由东到西层层推进,基本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经济带——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这样一个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20世纪90年代后期,“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初步形成。
20世纪90年代中期,党中央积极致力于发展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大国关系。中国分别同俄罗斯、美国、法国、英国、日本及欧盟等建立了发展面向21世纪双边关系的基本框架,构建起了对外关系新局面。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1991年初,海湾战争向世界展示了一幅全新的作战图景。如何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成为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党中央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出发,提出“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新时期军队建设总要求,积极推进以“打得赢””不变质”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国防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十四雪蛤素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党的建设总目标和总任务,把党的建设提升到“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程中,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深入思考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提出并逐步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后,“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三讲”教育活动在全党展开。